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近期陷入一场人事与财务的争议漩涡,据多名知情人士透露,球队主教练徐正源向管理层提出了一份新合同要求:薪水翻倍,并续约三年,这一要求迅速在俱乐部内部引发震动,尤其引起了投资方——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强烈反应,该国企已明确表示,若俱乐部擅自签署此类“违规协议”,将启动追责程序。
这一事件不仅牵扯到球队的战略规划,更折射出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商业化运营与国有资产监管之间的深层矛盾。
高薪续约要求与俱乐部的两难
徐正源自2021年执教成都蓉城以来,成绩显著,他带领球队从中甲成功冲超,并在中超联赛中连续两个赛季取得中上游排名,其强调纪律性与快速攻防转换的战术风格深受球迷认可,也正因如此,当徐正源提出薪资翻倍并续约三年的要求时,在竞技层面似乎合情合理。
徐正源的年薪据信在200万美元左右,翻倍后将达到400万美元,这将使其跻身中超教练薪资榜的前列,对于一家并非传统豪门的俱乐部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俱乐部管理层陷入了两难,失去一位功勋教练可能导致球队成绩滑坡和球迷不满;满足其要求将大幅增加运营成本,可能违反投资方的财务规定,一位不愿具名的俱乐部官员表示:“徐指导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我们必须在竞技需求和财务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
国企投资方的强硬立场
事件的转折点来自于俱乐部的主要投资方——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该企业是俱乐部的主要资金支持者,其决策深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规定的约束。
据悉,该国企得知徐正源的续约要求后,立即向俱乐部董事会发出了正式警告,警告文件明确指出,任何未经投资方正式审批、大幅超出原有薪资结构的合同都涉嫌违规,国企方面强调,国有资产的使用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效益评估原则,任何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不当使用的行为都将被追责,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纪律处分甚至法律责任。
这一立场源于近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进行的严格规范,审计部门加强了对国企投资体育产业的审查,要求投资必须具有明确的商业回报或战略价值,避免盲目“烧钱”和违规操作。
中国足球的理性回归与阵痛
徐正源与成都蓉城的合约风波,是中国足球在后“金元时代”走向理性运营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中超俱乐部曾疯狂烧钱,天价聘请外援和教练,导致薪资泡沫严重,许多俱乐部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随着多支球队解散退出,行业开始了痛苦的去泡沫化过程。
俱乐部在投入上更为谨慎,尤其是具有国企背景的投资方,其运营决策必须同时考虑竞技成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目标,一位体育产业分析师指出:“这件事反映出中国足球正在从非理性狂热转向理性经营,国企的追责警告虽然看起来不近人情,但长远看,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俱乐部的运营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财务模型之上,而不是无止境的输血。”
球迷与舆论的分化反应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在球迷和舆论中引发了激烈讨论,成都本地球迷大多支持留住徐正源,球迷协会负责人表示:“徐指导给球队带来了质的变化和胜利文化,俱乐部应该尽一切努力留住他,否则球队的上升势头可能会中断。”
也有更理性的声音表示理解投资方的立场,有评论文章写道:“球迷的感情可以理解,但俱乐部的生存更重要,如果一份天价合同导致俱乐部未来财政崩溃,那才是对球迷最大的伤害,中国足球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可能的解决方案与未来走向
俱乐部、教练团队和投资方正在进行紧急磋商,寻求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可能的妥协方案包括:
- 阶梯式薪资结构:薪资翻倍的要求不一定一次性满足,可以与成绩挂钩,设置阶梯式的奖金条款,既激励教练,又控制财务风险。
- 延长合约年限:国企可能更接受一份期限更长但年薪增幅较小的合同,以确保教练团队的长期稳定性。
- 引入第三方赞助:俱乐部可以寻求通过商业赞助的方式,由市场资金来承担部分教练薪资,减轻投资方的直接压力。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成为中国职业足球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标志着中国足球俱乐部,特别是那些有国资背景的俱乐部,正试图在竞技激情与财务理性、市场规则与行政监管之间,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徐正源的去留,不仅关乎一位教练的职业生涯,更关乎中国足球如何定义未来的成功模式。